詩人的故鄉高中作文 全球簡訊
(資料圖片)
詩人的故鄉高中作文
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又到了。每年的這一天,中國人都會吃粽子,在屈原的故鄉秭歸,會在門前掛艾葉、劃龍船,還有農民自發組織的“農民詩社”。今年的端午節更不一樣,因為瑞午這個中國傳統的節日被列為“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屈原故鄉在瑞午這天也將舉行隆重的慶祝活動。(下面是一篇關于詩社的文章)
秭歸,樂平里。屈原的故鄉,詩人的故鄉。
對我看來,屈原首先是一個詩人。他創立了“楚辭”這種文體,被譽為“衣被詞人,非一代也”。
而在這里,我想說的更多的是樂平里的“騷壇詩社”。騷壇詩社成立于明清時期,是一個純民間詩歌組織。詩歌內容也多以憑吊屈原、抒發生活情感為主題,詩人們都是愛好詩歌的農民。端午節不僅僅是詩人屈原的忌日,也是騷壇詩社每個社員心中最神圣的一天。在這一天,社員們自發地坐在一個庭院內,自由登臺獻詩,共同緬懷屈原。
20xx年端午,我因一首古典詩詞《摸魚兒 悼屈原》獲得全國三等獎。在秭歸領獎時,有幸參加了詩社的端午詩會。可以不夸張地說:這是我經歷的所有文學聚會中,最令我震撼的。
農民詩人。農民?詩人?是兩者的結合?總之,他是讓我充滿了好奇和驚異的。好奇的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他們是怎樣創作詩歌的;驚異的是他們是擁有什么樣的.詩歌激情。我想象著他們是不是一手扶著鋤頭,一手捧著詩卷,一邊耕作一邊吟詩;又是不是在結束了一天的勞作后,還來不及洗凈褲腿上的泥濘就一頭扎在火籠邊,就著柴火火焰的光亮寫詩。玉米、稻谷、紅薯是他們的生活必需品,而詩歌就是他們的精神糧食。沒有糧食他們是活不了的,同樣,沒有詩歌他們活又活得不充實、不滋潤。
那是一次沒有主持人的詩會,也沒有重量級的嘉賓,純粹只是他們自己的一場詩歌展示會。那記載詩歌的稿紙有的是信箋紙,有的是小學生的作業本,而有的是舊報紙。他們爭先恐后地搶著上臺朗誦,一首接一首,似乎想把今年的詩歌收成全都展示出來。作品中有憑吊屈原的,有寫婚喪嫁娶的,也有歌頌新時代新生活的。此時,他們是一個個純粹的詩人。他們忘我地創作、忘情地朗誦。他們對詩歌的神圣、熱情、執著震撼著我。我看到,有一種精神驅使著他們像著魔一般迷戀詩歌,那就是詩人的精神,是屈原的精神。他們敬屈原、拜屈原、悼屈原、讀屈原。從屈原的詩歌中、從對屈原的崇敬中,將屈原的精神和詩人的靈魂深深地植入在自己的身體里、深深地扎根在故鄉的土壤里。這里的人們骨子里就流淌著詩人的血液。屈原的詩魂縈繞在故土,也縈繞在故土里每個人的心頭、身上。種田和寫詩其實是并行不悖的,甚至相得益彰。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