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亂的發動者是誰
安史之亂,這次戰爭的命名并不是用年號或者是地點,而是用叛亂者的姓氏。安史之亂發起的叛亂者是安祿山和史思明。就是用了安祿山的“安”和史思明的“史”來組成了“安史之亂”。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安史之亂的發動者,希望大家喜歡!
安史之亂的發動者
從“安史之亂”的名稱就可以知道,這次的戰爭的發起者是安祿山與史思明。不過“安史之亂”還是有一個使用年號作為名稱的戰爭稱呼,那就是“天寶之亂”,因為這次的戰爭發生在唐玄宗統治的天寶年間。不過比起“天寶之亂”還是“安史之亂”這一個稱呼更加讓人印象深刻。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這次安史之亂的發起者安祿山和史思明,在后來,安祿山將他占據的地盤變成了一個獨立于大唐的國家。這就是“大燕”。安祿山自稱“大燕”的皇帝,不會再聽從李隆基的命令了。不過“大燕”在大唐的眼里也不過就是一個在玩過家家的小孩吧。
雖然這個小孩給了大唐不少的打擊,不過最后還是大唐勝利地平定的這次的叛亂。安祿山和史思明,這兩個這次叛亂的發起者,大唐是不會留下他們的。所以他們為這次的叛亂付出了應該付出的代價。
安祿山和史思明會發起叛亂,就是看到大唐當時的皇帝——李隆基的昏庸。專寵楊貴妃,使得李隆基不理朝政,國家混亂。最后安祿山和史思明雖然沒有的到這個江山,也是逼得李隆基殺了自己心愛的女人——楊貴妃。
安史之亂爆發
安史之亂的爆發就是一場災難,破壞了整個唐朝的經濟、政治和軍事。
安史之亂會爆發有著各個方面的原因,這場戰爭給唐朝帶來了不可磨滅的傷害。把唐朝由一個壯年摧殘成了老年。就好像風中殘燭那樣,不知道什么時候會被吹滅。
安史之亂的爆發是給了唐朝一個沉重的打擊,是在提醒著唐朝的統治者們,這種統治方式不對,是錯誤的,沒有給老百姓一個能好好生存發展的社會。所以這時候有人站出來,給了這些人一個美好的承諾就會讓他們的內心動搖,膽子大的,野心大的,手上權力還大的人就會反,把當時的統治者拉下馬,自己稱王。
在安史之亂爆發的時候,雖然唐玄宗馬上就做出了反應,試圖阻止這場叛亂。可這個時候唐朝的皇帝不是初期那些勤政愛民的皇帝了,百姓自然也不會是那些擁戴君主的百姓了。唐玄宗失去了民心,就像孟子說過的:“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沒有人會去想幫他,連士兵都是不愿再拼盡全力去戰斗了。這樣面對這突如其來的安史之亂,唐玄宗又能如何應付呢?
唐玄宗選擇退位,選擇逃跑。以殺死自己最心愛的女人,來換取那些將士們為自己賣命。這才在最后贏得了這次戰爭的勝利。
會爆發安史之亂,不僅看到的是那些叛亂者的野心之類的東西,看到的還是一個國家的腐爛,可惜了先輩們留下的基業啊。
安史之亂后的唐朝
安史之亂是唐朝一個由盛而衰的點,同時,這件事還造成了唐代的藩鎮割據。安史之亂經歷了一共七年零三個月,雖然這個叛亂最后是被鎮壓住了,可是唐朝也是付出了很大的代價。經過了這一次的禍事,大唐是大不如前了的。無論是從經濟、政治還是軍事上來看都是處于一種茍延殘喘的狀態下。
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有過這樣的記載:“(安史之亂爆發之后)由是禍亂繼起,兵革不息,民墜涂炭,無所控訴,凡二百余年。”從中最直觀的可以看出,那時的民間是民不聊生,大家都不知道日子應該怎么過了。
在政治上,那些地方的勢力開始蠢蠢欲動,不再對于唐朝中央機構的命令言聽計從。當中央下達命令時,陽奉陰違,并不會好好地、完整地執行命令。更多的情況下,是把圣旨當做一張廢紙。這就看出,中央對地方的統治力在下降,甚至可以說是下降到了一個從未有過的低點。
從經濟上看,這次平定叛亂花了不少的物力,中央的財務狀況有點被掏空的感覺。而且因為在打戰,人們也無法安心地耕作。中國一向是一個農業大國,沒有了安心耕作的環境,人們的生活會受到很大的沖擊。據很多史料記載,在這次的安史之亂結束后,民間是有了一場大饑荒。這就可以證明,這次戰爭對于經濟的打擊是多么的大。
所以,安史之亂即使被平定了,也給了唐朝不可磨滅的傷害,還影響到了后世。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