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營銀行之殤凍結北京天津存款蘇寧銀行
2014年春末,經過反復斟酌,一項重磅金融創新方案獲得高層同意,這就是外界矚目已久的首批自擔風險的五家民營銀行試點方案。
彼時,阿里巴巴、騰訊、萬向、均瑤、復星等一眾民營資本摩拳擦掌,投身于發起籌建民營銀行的大潮當中。
作為先行者,前海微眾銀行、天津金城銀行、溫州民商銀行、浙江網商銀行和上海華瑞銀行,是第一批率先獲批開業的民營銀行。
破冰至今,歷時八個年頭的民營銀行,陣容也從最初的5家擴充到了19家。
只不過,隨著監管紅利和機制紅利逐漸消散,這些當初炙手可熱的民營銀行,如今日子到底過得怎么樣?
8月11日,隨著紅旗連鎖2022年半年報的問世,重要聯營企業新網銀行的上半年業績隨之浮出水面。
盡管開業時間晚于首批五家,但作為全國第七家、四川首家民營銀行,新網銀行交出的這份半年度“答卷”,成績并不太理想。
今年上半年,新網銀行已然陷入增收不增利的困局。實現營業收入16.26億元,同比增長近36%。但凈利潤僅為2.56億元,同比大降超過四成。
另一家民營銀行“違規異地攬儲”的消息又不脛而走。
今年7月,在河南村鎮銀行(由呂奕掌控的民營資本河南新財富集團實際控制)線上存款提現困難的輿論風波剛剛平息之際,富民銀行一項名為“財富經紀人”的攬儲活動悄然上線。
何為“財富經紀人”?
簡而言之,就是由儲戶扮演品牌推廣大使,負責發展新客戶推廣存款產品。
當然,肯定不是白干,儲戶會得到銀行給予的3%的返現獎勵作為好處。
所謂重金之下,必有勇夫。
面對這3%的返現利誘,肯定不乏有人會發動身邊親朋好友,購買富民銀行的線上存款產品。
畢竟在生活中,很多人連多年不曾聯系的“朋友”,為了能讓幫忙在某多多“砍上一刀”,也都不吝頻開尊口。
當然,銀行攬儲本是無可厚非,但富民銀行線下營業網點地處重慶,有媒體報道北京儲戶卻也可以開戶購買存款產品,此舉被認為已經突破了異地展業的監管“紅線”。
于是,一時之間,富民銀行“違規異地攬儲”的消息在網上俯拾皆是。
根據銀保監會于2021年1月15日發布的《關于規范商業銀行通過互聯網開展個人存款業務有關事項的通知》,地方性法人商業銀行通過互聯網開展存款業務,要求堅守發展定位,立足于服務機構所在區域的客戶。
盡管富民銀行客服對外回應,富民銀行定位于互聯網銀行,存貸業務都通過線上辦理,線上APP購買的存款也享有存款保險條例保障。
但據銀保監會對互聯網銀行“以純互聯網方式運營,不設物理網點”的定義來看,富民銀行似乎不符合這一定義。
有人憂愁,自然有人歡笑。
比起那些業績驟然滑坡,為了攬儲不惜“鋌而走險”的民營銀行,處于頭部位置的玩家,日子似乎滋潤許多。
目前,絕大多數民營銀行的半年度業績尚未出爐。不過,就在日前,微眾銀行副行長兼首席信息官馬智濤的只言片語,卻透露出了微眾銀行“羨煞旁人”的業績。
馬智濤在接受專訪時透露,微眾銀行2022年上半年的營收和凈利潤,均保持30%的增幅。
微眾的這一業績增速,和前文凈利潤大降四成的新網銀行可謂形成鮮明對比。
馬智濤還透露,目前微眾銀行累計服務的有效個人客戶數已達3.4億,服務小微企業接近280萬家。
可見,不止經營業績,在客戶規模上,微眾銀行也“力壓群芳”。民營銀行頭部平臺的交椅,微眾已然穩穩坐住。
再縱觀民營銀行陣容,唯一能和微眾銀行比肩的,也就只剩下背靠阿里的網商銀行,但也僅僅是在資產規模上。
從去年的數據來看,微眾銀行的總資產為4387.48億元,而網商銀行的總資產則為4258.31億元。
資產規模相差無幾,但業績數據卻相去甚遠。
同等資產規模下,微眾銀行2021年的營收高達269.89億元,凈利潤達68.84億元;而網商銀行同期的兩項數據分別為139.03億元、20.92億元。
前后一減,發現二者之間的營收相差130多億,而凈利潤網商則不及微眾的三分之一。
另外,若將兩家銀行放在一起,總資產規模已然占據民營銀行的“半壁江山”,凈利潤更是甩出其他民營銀行好幾條街。
數據顯示,19家民營銀行中,除了微眾和網商,總資產超過千億的民營銀行就只有蘇寧銀行一家。而只微眾一家的凈利潤,就超過了其余18家之和。
資產規模遙遙領先,收入盈利又獨霸鰲頭,以微眾銀行和網商銀行為頭部的民營銀行格局早已形成,而且強者恒強的局面也愈演愈烈。
其余民營銀行,則在艱難圖存。
既是金融創新,第一批被試點的5家民營銀行,被重點強調要實現差異化定位。
比起著重探索運營成本更低的互聯網直銷銀行模式的微眾和網商,面對自貿區業務的上海華瑞銀行,成立七年來的道路則并不順暢。
日前,曹彤“掌舵”華瑞銀行的任職資格獲得監管核準。而這已是華瑞銀行成立以來的第三位董事長。
消息一出,外界都寄希望于這位曾經擔任過微眾銀行行長的金融大佬,能再次帶領華瑞銀行成功破局。
不過,遙想當年,作為首批五家民營銀行之一,華瑞銀行也算頭頂光環誕生,在上海也是炙手可熱——以均瑤集團為首的上海本地十家民企聯合發起籌建,初始注冊資本為30億元。
在備受矚目中誕生,但之后的發展之路卻一波三折。比如,因老股東之一的快鹿集團,巨額集資詐騙案被揭開,所持華瑞銀行的股權被隨之凍結;接著,其它兩家老股東美邦服飾、贛商聯合公司的股權,也被接連轉讓拍賣。
種種變數之下,華瑞銀行能獲得股東支持的力量也日漸式微。不僅發展經營受到一定程度影響,就連董事長也在短短7年內連換三波,業績也時常不穩。
2019年、2020年,華瑞銀行歸母凈利潤分別為2.68億元、2.03億元,與上年同期相比,分別下滑17.95%、24.21%。
去年9月,華瑞銀行更是收到一份巨額罰單,合計被罰金額超過520萬元。
罰單直指,在2016年至2020年間,華瑞銀行的違規行為就涉及11項。如在管理經營層面,未按規定進行信息披露;未經許可任命高管;重大關聯交易未經董事會批準等等。
其實,和華瑞銀行在頻繁“換帥”上同病相憐的,還有新網銀行、遼寧振興銀行、天津金城銀行等一眾民營銀行。
去年9月,遼寧振興銀行董事長任職資格獲準,由文遠華出任掌舵。而就在四個月前,該行剛剛迎來王峰擔任行長。
同在9月,馮亮網商銀行行長的任職資格獲準,而原行長金曉龍升任網商銀行董事長,任職資格于同年7月獲準。
去年年末,在董事長一職空缺5個多月后,金城銀行迎來自己的第二任董事長劉威。
此次凈利潤驟然滑坡的新網銀行,也早在去年6月經歷了“掌門人”的更換,由王航開始掌舵。而這也是王航第二次擔任新網銀行董事長一職。
如果算上此前的劉永好和江海二人,新網銀行成立以來也經歷了四次董事長的變更。
“掌舵人”頻頻變更的背后,或許也能反映在頭部機構強者恒強的背景下,其他民營銀行艱難求生的尷尬局面。
但無論如何,鋌而走險、劍走偏鋒的經營策略,始終有悖民營銀行“追求差異化定位,堅守普惠金融理念”的設立初衷。
因此,在嚴監管背景下,如何在合規開展業務的同時實現平穩轉型,或許是當下不少民營銀行亟待思考的問題。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