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個月!銀行自查整改倒計時中國銀行廣東成都招商銀行權益
銀行員工利用職務之便出售用戶信息的情況屢見不鮮,在加強消費者權益保護的大環境下,監管部門也要求銀行全面自查。
前不久,銀保監會辦公廳向各銀保監局,各大型銀行、股份制銀行、外資銀行、直銷銀行以及保險機構下發了《關于開展銀行保險機構侵害個人信息權益亂象專項整治工作的通知》, 要求銀行全面自查個人信息保護方面存在的問題。
《通知》指出,銀行等機構要對照“銀行保險機構侵害個人信息權益亂象主要表現形式”,全面摸排本機構2021年以來與消費者個人信息處理活動相關的經營行為和管理情況,深入查找本機構個人信息保護方面存在的問題,列出問題清單。
對于發現的問題, 銀行要確保整改到位,不當操作行為要立即叫?;蚣m正,出現泄露個人信息等嚴重侵害消費者信息安全權問題的,要問責到人;對涉及違法犯罪的問題,要移送司法機關懲處。
根據銀保監會披露,目前銀行業涉及到的侵害個人信息權益亂象, 主要包括個人信息收集、個人信息查詢、個人信息使用、個人信息提供、個人信息刪除等幾個方面。
比如在個人信息的收集上,有的銀行在未取得消費者同意的情況下,利用App獲取手機通訊錄、監測輸入內容,未主動披露隱私政策,以及通過非法途徑盜取或購買消費者個人信息的情況。
相較于個人信息的收集,違規提供個人信息給用戶帶來的后果往往會更加嚴重。有銀行在未獲得用戶同意的情況下,將用戶個人信息提供給外部機構或其他個人,向外部機構或個人販賣消費者個人信息。
按照規定,此次專項整治共分為三個階段,8-9月為銀行的自查整改階段,自查整改完成后,監管部門將進行抽查,而 銀行自查整改的截止日期為9月20日,目前留給銀行的時間僅剩下一個月了。
近年來,個人信息被侵害的案件頻繁發生,即便是銀行機構,也與多起個人信息泄露的案件擺脫不了關系,其中很多是因銀行員工的違規行為所引起。
此前,廣東省人民檢察院公布了廣東省個人信息保護檢察公益訴訟典型案例,在公布的案例中,就披露了部分銀行員工泄露用戶隱私的現象,目的是為了獲取非法收益。2017年至2018年期間, 某銀行客戶經理王某利用職務之便,無視銀行內部的規章制度,非法出售在業務活動中獲取的31465條銀行客戶賬戶信息 ,使客戶的權益沒有得到應有的保障。
犯罪事實確定后,銀行員工和所在的銀行通常都會受到處罰,對于銀行員工而言,不僅會被禁止從事銀行業工作,還有可能會面臨法律的制裁。
實際上,很多市面上流通的個人信息,都是從銀行員工手中流出來的, 這些客戶個人信息流向了貸款公司和信用卡銷售人員。 由于銀行客戶中有的申請貸款遭到拒絕,又有資金方面的需求,因此也是貸款公司的潛在客戶。
雖然銀行員工獲得了蠅頭小利,但客戶卻受到了無窮無盡的騷擾,給用戶的日常生活造成了極其負面的影響,個人信息的泄露與買賣,也是各類電銷電話的源頭。
近年來,多家銀行因個人信息保護問題被處罰。2019年,交通銀行信用卡中心、招商銀行信用卡中心均因對客戶個人信息未盡安全保護義務被上海銀保監局處罰。2020年10月,中國建設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的6家分支行因侵害消費者個人信息依法得到保護的權利等,被中國人民銀行合計罰款超4000萬。
今年7月份,中國人民銀行成都中心支行更新的處罰公告顯示,農業銀行因侵害消費者個人信息依法得到保護的權利等7項違規,被處以警告并罰款223.2萬元。
隨著“個人金融信息安全”事件多次引發熱議,可以看到,監管部門也在不斷加大對個人金融信息安全的檢查和處罰力度,面對著越來越高的處罰成本,銀行勢必也會做出調整,持續強化內控。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